学宗新安传承岐黄追忆我的父亲胡翘武

发布时间:2021-02-05 10:26:02

学宗新安传承岐黄 追忆我的父亲胡翘武

□胡国俊

我的父亲胡翘武先生离开我们已十余年了,每每追忆,总有许多难以忘怀的点滴往事。

父亲名邦宁,号翘武,1915年7月出生于皖南郎溪县。自幼入塾学文,并跟随祖父胡承源先生学习医经,15岁被祖父送回徽州歙县,拜新安名医汪泽民先生为师。五年卒业后,悬壶郎溪县城。1946年参加南京中央考试院国医考试,成绩合格并获中医师证书;1979年首膺荐举荣调安徽中医学院执教,任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至退休,期间获安徽省名中医称号。

父亲在郎溪行医40多年,所涉病员四乡八镇,因其平易近人,尤惜老幼悯贫病,时或赠医送药,时或解囊相济,整个县域包括毗邻之苏浙邻县,皆知父亲之名。然父亲总以祖籍徽州、师承新安医学自许。

父亲曾说,我胡氏家族祖籍徽之绩溪,后迁往歙县富堨定居,迄今已有近二百年历史。祖父胡承源先生于宣统元年(1909)应同乡会之邀请来郎溪,除协助徽州同乡进行文书、咨询、诉讼等方面的工作外,还开设学馆,教授私塾,祖父尤擅中医内科及眼科,常施救乡里,拯危济困,在郎溪徽邦人群中威望很高。

胡为绩溪大姓,支派错综复杂,我家族在绩溪到底属哪一胡系,父亲并未详及。2013年清明我带着弟弟胡国荣和儿子胡世云赴绩溪作寻根问祖之旅。在省县地方志办领导的帮助下,我们终于访查到,我们属于绩溪金紫胡后裔,祖居绩溪华阳镇洪富村。

父亲自幼在祖父“不通文不能治医,学医者必先习文”的思想指导下,髫龀之年即入家塾学诵四书、五经等古籍经典,稍长又学读中医典籍及历代医家名著,并侍诊临摹。祖父为了能使其精承新安医学,成就岐黄大业,决意复送其至歙县既有深交、又是徽地名流之汪泽民先生处学习。

在歙县富堨,祖父与“新安王氏医学”传人王养涵公及其子王仲奇公也交往甚笃。王养涵公精于医道,其子王仲奇自幼从父学医,性极聪敏,养涵公仙逝后,仲奇公即继父业,未几年,声名鹊起,求诊者接踵而至,门庭若市。父亲在富堨除随汪泽民师学医外,更旁及王氏父子之医事,从中汲取了新安医学大师对各种病证之辨识技巧、理法思路、方药择用,认为他们文深医精,知识广博,对各家学术常能融会贯通,从不被一家理法所囿,用药轻灵,不避牛溲马勃;对剂量之轻重,视病情之需要,重不避过两,轻不嫌几分;对内伤疾病常内外兼施,小儿之患善丸散并用。父亲如此宗一师而旁诸家,匪浅之受益为今后的医学成长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在徽五年的学习之中,父亲对新安历代医家著作颇多习读,他尝语人曰:“从新安医学各家医籍之中可以窥及他们医宗经典,吸纳百家,无执此而排彼,是李而非张的内涵。辨证精准,理法清晰,用药考究,随机应变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若无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各家学术的融汇及自身求真务实、灵活应变之能力是很难做得到的。”

由一名初犊之徽医学子,渐渐成为名噪一方之名医,父亲历经新旧社会两个时代,深知中医生存、发展之艰难,要使中医能连绵不断,非但要自身勤勉,更应有后继力量,相继传承,才能使这世上独一无二、理论完备、疗效确切、简廉实用、深受民众喜爱的传统医学延绵亘古、发扬光大。新中国成立伊始,在三和堂的诊寓中,父亲带教三名学徒,一是我大姊胡国珍女士,一是大姊之表兄汪浙生先生,一是建平有名的中药大师之子魏功相先生,除汪浙生先生未行医外,其他两人都成为了当地十分出众的名老中医。

20世纪60年代初为响应政府号召,抢救中医,我与大哥胡国堂即以签订师徒合同的传统方式,由父亲夜间授课,白日侍诊,四年结业后由芜湖行署卫生局组织统一考试,二人均以优异成绩出师。文革期间由于许多学校停课闹革命,我妹妹胡国英、弟弟胡国荣又成了父亲的门里学徒,在五年学业结束后,经政府考试,发放文凭,都成了正式中医师。1979年国家组织全国社会中医考试,遴选优秀者充实全民医疗机构之医、教、研工作。在考员众多、名额有限的那次初、复两轮考试中,我家三人参考,皆以优异成绩被选调全民医疗单位,其中我以芜湖地区第一名的成绩与父亲(他是名老中医,只考核不参加考试)被遴选一道荣调安徽省中医学院工作。一家四人在一次考试考核中全部通过,这是我家治学史上史无前例的创举。

1991年,父亲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并遴选了我与另一名中医继承人,终皆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考核,拿到国家授予的出师证书。

父亲中医师承教学,一直延续他在徽州学医的模式,师徒随行,医药教学一体,理论与实践结合,口授与读书并举。在其影响教诲下,四子二女仍坚持在中医临床第一线工作,孙子辈中也有八位从医。

幸哉!先生总是冀岐黄之道,新安之学能一直延续下去,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光大做点自己该做的事情,无愧于先人,无愧于来者。

(上)

以上就是学宗新安传承岐黄追忆我的父亲胡翘武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