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_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夫妻不再是两个

发布时间:2020-04-20 03:56:38

圣经中,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夫妻不再是两个,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心理咨询中最经常被讨论的关系。好的亲子关系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父母呵护孩子成长,让孩子依赖,满足其爱与安全的需要;第二个任务是当孩子长大后,要和孩子分离,放手让他们探索外面的世界,促进孩子独立。而一个人离开父母后,还要与所爱的对象结合。当“分”与“合”的需要被满足后,亲子关系之间的爱会变得更自由,彼此都会成为更加独立和自由的人。


临近春节,最近接的几个咨询个案情况很相似,都是同居情侣或刚结婚的小夫妻因为过年回谁家意见不统一而发生矛盾、冲突,又因两个人没法好好解决问题,化解冲突,进而影响了两个人的亲密关系。
我在网上一搜,发现了大量类似的新闻,有一则新闻标题是:“谈不拢春节回谁家过年,小夫妻竟然闹离婚”。“丈夫小方是四川人,妻子小林是江西人,工作第一年,除夕到初二在妻子家过,初二当天又飞回四川,一出机场,看见两鬓斑白的父母,小方很难过。他是独子,长这么大,第一次没陪父母过除夕。7天又奔波又串门,小方感觉年过得比上班还累,仅机票就花去9000多元。这次后,两人商议,一年回男方家,一年回女方家。第二年,小林跟小方回了男方家。之后4年,因为工作,小方都没回家。去年,小方终于有假了,正好表哥喜得贵子,他提议过年回四川看看。小林不乐意了,四年前也是回四川,好不容易一起回家过年,她的父母盼了好久。小方看小林态度坚决,提议抓阄,小林答应了。可等小方折好10个纸团,小林抽了几张,反悔了。她抓起所有纸团扔进垃圾筒,大喊着:‘回江西,抓阄不算。’小方觉得妻子无理取闹,大吼一声,摔门进卧室。小林越想越生气,写了一份离婚协议书。第二天,两人就办了离婚。”
过年回谁家?男方家?女方家?这个问题自带辩论感,近年来每到春节都会被提出来讨论一番,似乎可以进行无止境地激烈辩论,也似乎永远没有答案。网友们还总结出80后小夫妻回家的四种解决方案:1、奔波型:两边跑,三十婆家初二娘家。2、轮流型:一年一家,幸福轮流享。3、分离型:各回各家,各找各妈。4、合一型:娘家婆家,大家一起过年。我写这篇文章,不是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有人会说,因为是独生子女,才会有这样的问题,如果双方家庭都有两三个孩子,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外在的因素。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独生子女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的婚恋价值观是:重亲子而轻亲密。
很多夫妻之所以在春节回谁家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一点:自己已经是结婚的人了,自己与另一半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在他们很多人的认知观念里是:我和我父母是一家人,你和你的父母是一家人,于是过年回谁家这个问题就变成了“是我和我的父母重要,还是你和你的父母重要?”无形中变成了两个家庭之间的竞争、较量,这对夫妻不仅不是和谐统一的,而是对立分裂的,当矛盾激发成白热化之后,原本应该一体的夫妻就变成了你死我活的状态,这对夫妻就算不走向离婚,情感重创那也是必然的。
如果两夫妻能够明白“我们”的关系是最重要的,无论做怎样的选择我都把“我们”的关系放在第一位,就不容易出现对立分裂的局面。可惜他们的“我们”不是指“我和我的另一半”,而是“我和我的父母”。
过年回谁家的矛盾其实只是“重亲子而轻亲密”这一传统家庭价值观诸多外显的表现之一。“重亲子而轻亲密”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家庭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婆媳矛盾。一个女人如果生了儿子,因为过分看重亲子关系而轻视亲密关系,她会将儿子当成自己的最爱,把自己和儿子捆绑在一起,在儿子身上寄托了太多的情感。当儿子长大后娶了媳妇,她还会紧抓儿子不放,觉得儿媳妇是和自己争夺儿子的第三者。她因为恐惧,害怕失去儿子的爱,而在生活中刁难儿媳,敌视儿媳,而这个儿子也因为和妈妈过分亲密,亲子关系过于粘连,当自己的老妈和自己的老婆有矛盾的时候,他站在老妈这一边。长期以往,这个妻子(儿媳妇)要么指责婆婆和丈夫,心中充满了怨气,要么和丈夫的关系疏远,将情感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没有孩子,又不怕离婚的女人可能因为婆媳矛盾而选择离婚。于是,这样的家庭问题就代代相传。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亲子关系是核心,夫妻关系是配角。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是多子女家庭,家庭关系总会有很多的问题。
我有个亲戚,他的老婆与他结婚十几年了,始终以为自己与爸妈是一家,没把老公和婆家的人当成一家人。她老公在国外辛苦打工好几年,挣了一百多万,回国后发现家里连两万块都拿不出,因媳妇全拿去给自己的父母和哥哥们花光了。他有个十岁的儿子,因为自己长期在国外,缺乏情感交流,与自己无法好好相处,加之母亲溺爱,欠缺管教,非常顽劣。最后,他在一次痛哭流涕后,下定决心和妻子离了婚。
一个同学的朋友一怀孕就回娘家了,生下孩子之后也住在娘家,她始终觉得自己和父母,还有自己的孩子才是一家人,而丈夫是个外人。这个丈夫,每个星期回丈母娘家看一看孩子就自己回家,或者回自己的父母家。妻子长期抱怨丈夫不关心孩子,不关心自己,可是丈夫觉得妻子根本就不重视自己,只看重孩子和自己父母。两夫妻就这样生活了好几年,原来自由恋爱,情感亲密的两个人越来越疏远,话题除了孩子再无其他。
在咨询中,我遇到一些女性,和男朋友或者丈夫吵架了,就把吵架的经过事无巨细地告诉父母,希望父母为自己主持公道,结果父母插手进两个人的关系中,将男方大骂一顿。这样的事情发生几次之后,问题叠加问题,负面情绪不断累积,父母与自己的另一半便有了很多的罅隙和矛盾,最终破坏了这对年轻人的亲密关系。
我还遇到一个奇葩的案例:一对夫妻结婚了,但两个人都不想和自己的父母分开,也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会自己洗衣、做饭。两个人每天下班后还是与婚前一样,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在父母家吃饱了晚饭,装好第二天中午要吃的便当,看电视,玩电脑到十点一之后才各自开车回到小夫妻自己的家。这对夫妻,以及双方的父母都觉得这样的状态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孩子害怕离开父母,父母也害怕离开孩子,彼此依赖共生。
以上的这些案例都说明了很多中国家庭过分看重亲子关系,而忽略了夫妻关系。心理学上讲这是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恋子情结。西方人并不是没有俄狄浦斯情结,但我们中国人的俄狄浦斯情结更为严重。
为什么西方人没有我们中国有这么严重的俄狄浦斯情结呢?因为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很多来源于《圣经》。《圣经》认为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夫妻关系,《圣经·创世纪》中有一句话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这里的离开父母不是单指身体上的远离,或者物理距离上的远离,而是割断心理上、情感上的“脐带”。但是我们中国人很难做到,我们认为天底下最亲密的关系不是夫妻关系,而是亲子关系,所谓“血浓于水”“父母至上”“老婆可以再找,老妈只有一个”等。但是,现实是如果我们不愿意离开父母,不愿意同自己的伴侣结合,不把我们的伴侣看成是我们最重要的人,我们的婚姻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前面举的那些婚姻不幸或者亲密关系出问题的例子,正是因为这些年轻人在心理上没有与自己的父母分离,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却认为父母是跟自己过一辈子的人。同样的,中国的很多父母也没有完成在心理上与自己孩子分离的功课,认为孩子是跟自己过一辈子的人,紧抓孩子不放手。
于是,我们中国的家庭关系复杂又无界限,像和稀泥般搅一块,不懂夫妻关系是重于亲子关系,新家庭是重于原生家庭的道理,喜欢插手彼此的婚恋,父母对孩子谈恋爱指三道四,孩子对父母搞对象也指手画脚,结果大家的都没法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据相关的数据统计,上海这几年80后离婚案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其他地方的离婚案中80后所占比重最大,80后离婚案的突出特点在于父母插手子女婚姻,从恋爱、结婚、买房、装修、生子……80后父母都参与其中。
孩子不独立,父母不放手,该离开的不离开,该连合的不连合,家庭悲剧就会不断上演。
父母与孩子都要做到一种有情感连接的独立——彼此独立但又饱含亲情。做孩子的要独立自主,遇到问题不要老想着依赖父母去解决。做父母的也要独立,要给孩子自由,不要插手孩子的生活,也不要要求他花很多时间围绕在你身边,陪伴你的是你自己的伴侣而不是孩子。
胡因梦说,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与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纪伯伦说,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作为孩子,我们要学习独立,完成与父母分离的成长功课;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放手,完成从孩子生命中得体退出的功课。
每一个进入婚姻的男女都应该明白,你是先属于自己的小家庭,再属于你与父母组成的那个大家庭,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这不是自私,不是不孝,而是爱的传承。你以后的孩子长大结婚了,你也要做到这一点,他与伴侣的关系于他而言更为重要。你不应该是你的孩子的最爱,你的孩子也不应该是你的最爱,你和你的孩子的最爱都是你们的亲密伴侣!

以上就是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_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夫妻不再是两个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