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a生育后遗症”引热议:你知道女人生孩子会经历什么吗?

发布时间:2021-11-04 08:06:42


就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SHE组合成员Ella陈嘉桦,在fb上发布了一条消息引来热议。在发文中,她除了庆祝自己的第三个母亲节,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这几年做妈妈的不易。

Ella说自己前阵子抽空刚做了一个手术,原因是因为生产过程的困难,造成她子宫和膀胱脱垂,诊断书上写的是压力性尿失禁及膀胱脱垂第二级。

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呢?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打喷嚏、原地跳绳、跑步等动作都会造成尿失禁。而且不是失禁一点,是整个护垫都会湿掉,然后裤子也湿掉。

这不仅造成了身体的不适,还给Ella的生活、工作、乃至心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她用医生介绍的几种方法锻炼改善,但因为自己的病情有点严重,最终还是得通过手术手术根治。

在文中,Ella还详细介绍了自己做的悬吊手术,就是将下垂的膀胱悬吊至较高位置,进而改善尿失禁问题。听起来好像有点恐怖,但Ella通过手术,基本应该是消除了之前的病症。

这让人想起上周网络热议的“产后屎尿屁”话题。很多香蜜给我们留言,说感觉生育太恐怖了,给未婚尤其是未育的姑娘,进一步加深了不想结婚生娃的想法。

今天我们想就这个话题,和大家聊聊你所担心的生育问题。作为一种观点参考,也希望能为香蜜们力所能及的解惑,并做好权衡与防范。

首先:关于生育后遗症,如果有人站出来说:“大家不要紧张,我生了两个孩子了,除了刚生完有些症状,肚皮上有浅浅的妊娠纹,无法看出(自我感受)我生过孩子。”

也许会有网友指出来:你这是幸存者偏差,你对女性没有同理心。

但是事实上,我以已婚育妇女为主要构成的朋友圈,大部分朋友都没有遇到那些问题,或者说已经回升到正常生活水平。

我们是没有同理心的幸存者偏差吗?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的本意是:当获取资讯的渠道,仅存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能说话),此资讯可能会有偏差。

打个比方,你说「读书无用」,就是幸存者偏差,因为一个草莽英雄背后,有千万炮灰农民工。

再比如,你说某人抽烟喝酒,活到105岁,所以抽烟喝酒有利于身体健康,期颐之年背后多少英年早逝。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幸存者偏差是少数(幸存者)对多数(大样本),是幸运对不幸。

放在这里可能不太合适,因为显然是幸对不幸,以及「少数or多数」的大样本并没有呈现。

痔疮,并不是产后后遗症,而是孕期高发,因为1、子宫增大压迫肠管,容易——便秘——痔疮。

2、肛肠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团膨出——痔疮。

痔疮占肛肠疾病总数的87%,即便你不生孩子,你也会是51.3%中国患病人数中的一名。「十人九痔」在百度百科已经有姓名了。

无症状痔疮无需治疗、轻度可用药,重度才需要手术,痔疮手术也是极其成熟的医学技术。

「十女十痔」,在我眼里,痔疮对于女性来说,和阴道炎差不多,几乎是每个女性都会得的病。积极预防、治疗才是重点。

至于漏尿,产后9-12个月可以缓解、8成—9成可以通过治疗缓解;

并且,假如你不生产,漏尿也是女性高发慢性病。中国的数据是:尿失禁的患病率在30.9%。

绝经后的女性高达50%。患病高峰期也在50岁—54岁之间。

也就是说,如果你产后漏尿积极治疗,一直到绝经年老,你才可能再度有这样的风险。

产后松弛没有数据,因为这是个主观感受。但是产后女性性功能低下或者障碍发病率在49%—83%之间。我们可以通过凯格尔运动,且借助一些现代科技治疗来缓解。

北上广很多医院已经有了产后修复的附加服务。

至于失明,那是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情况有:产后臆病性、颅内静脉栓塞、产后原田病继发青光眼、妊娠高血压失明等。不是每一种都不可逆。

以上资料及数据分别来自:中国妇产科网、万方数据、PUbMed、丁香医生。未必精准,但已经是我能力范围内的权威数据了。

如果有更权威的数据或者质疑,也欢迎你们留言在评论里友好讨论。

你看,至少在已知信息里,无论是单项还是多项,都不存在少数对多数的「幸存者偏差」,且几乎都可逆、可缓解。

其次,「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们真相?」

妈妈辈不是故意隐瞒。

一来年代久远,痛感渺然;二是年代所限,疲于生计,衣食足而知荣辱,痔疮松弛漏尿,羞耻感并不是她们的生活关注重点。她们理所应当认为,这些不重要。

到了现代,我们「过来人」也很为难,主动告诉未婚育女性生孩子有多痛多难,该不是个神经病吧?

你要来问我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但是也没办法具象地告诉你会发生什么啊。

你问我生孩子疼不疼,我说疼,你说有多疼,我就算当场揍你,也没办法保证就是那种疼,疼痛无法复制与演习。

你问我产后会不会松弛,我说初期一定会有影响,你问我有多松弛,我只能回答你这得问我老公。创伤也没办法表述与演示。

对疼痛与创伤的承受能力、记忆力、自愈能力都不一样,这是一件无法感同身受与言传身教的事。

再者,个体有差异,风险概率不同,我没办法把我的经历言之凿凿请你对号入座,那是赤裸裸地恫吓。

所以,寄希望「有人告诉你」,在我看来真的是一件无法达成的事。

现代咨询那么发达,网络那么便捷,到处都是孕产期知识普及,线上问诊,总有渠道能科学得知产后后遗症的风险与概率。

话说回来,比起这些腥风血雨的肉体痛苦,产后抑郁才是我们更要重视普及预防的知识。

肉体后遗症是客观存在的症状,大部分可以对症下药治疗缓解。科技愈发昌明,皮囊之苦反比递减。

但情绪问题无色无味,是科技的死角,不但自己意识不到是抑郁,家人还会认为你是矫情,雪上加霜。

产后抑郁危害绵长,能废掉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新手妈妈自戕的新闻屡见不鲜。

我生完妹妹后,按时到香港社区医院给她打疫苗。某次被医生叫去诊室,问了几个健康问题后,让老李出去在门口等待。

医生开始问我:

你生完之后情绪好吗?

记忆力如何?

家人有在带孩子这件事上帮助你吗?有争执吗?

你自己能应付得了带孩子的工作吗?你需要社工帮助吗?

他一边问一边在表格上记录。

这次问诊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撼。因为生哥哥时,从来没有人认真问过我的情绪,只简单认为是带孩子的鸡零狗碎,让我烦躁。

但我自己知道,那种坏情绪不但来自于没日没夜的鸡飞狗跳,还有初为人母的恍然失措、体型变化的自怜自艾、对生活质变的怅然若失,甚至因为亲历了生,想到了死亡,与「人生的意义」这个终极问题纠缠不清,彻夜难眠。

没有人帮助我,去问别的产妇,也都是「过段时间就好了」。那是2012年,产后抑郁这几个字还不常见。最后,我自己去考了心理咨询师自救。

实际上,心理咨询师课程,并没有专门涉及到「产后抑郁」,而是在零碎的婚姻家庭心理知识讲解中,得知产后抑郁的真相,并安利给老李,给家人。

生完妹妹之后,同样的情绪如潮涌,我们能应对自如,我不断地跟自己说:这是激素骤降生理导致的情绪,这是病。

心理暗示+家人开解+社会融入+找事情做,完全没有让自己进入抑郁的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当医生问我相关问题时,我深受感动,因为我知道,他例行问询即将判断,产妇是否有产后抑郁的倾向。

女性生育科普任重而道远,君不见在2019年的今天,还有少女不知怀孕随地生子的新闻。

最后,未婚育女性知道这些可能存在的身心灵风险后,要不要生孩子?

我来打个比方吧,如果你不喜欢开车,那么你可以终生选择不买车。如果你喜欢开车,只是怕出车祸剐蹭,就决定不买车,那么你会为小概率事件失去一件终生可以得到快乐的事。

同理,如果你本身就不喜欢孩子,那么不生就规避了所有风险。但是如果它本来就在你的人生计划内,那些风险概率,就让你望而却步,这就是因噎废食。

众所周知,我并不是一个儿女心爆棚的妈妈,我始终会划一块自私的领域。我也曾因为养儿育女的身心俱疲,但每当有问我,你后悔生孩子吗?

我会告诉她:我后悔生孩子,但我不后悔生这两个孩子。

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当我有了这两个具象的、生动的、有温度的、有回馈的孩子之后,我没办法客观评述生育这件事,因为我无法把有灵魂的物体单纯地总结为繁衍行为的结果。

正如我无法把对他们的爱冷冰冰学术化成「基因的传递」一样,虽然本质上就是这么回事,但智人的情感,才是我们区别于低等动物的地方不是吗。

我和那个发起讨论并不允许反驳的博主一样,生了二胎。那么合理推测,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认为这些生育造成的苦痛,并不足以击退我们对孩子的爱。可以完全抵消、覆盖、涅槃到人生另一个阶段。

只有做了母亲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微妙、复杂、难以言述的纠缠心情。

并且只有做了母亲的人才知道,比起养孩子,生孩子的苦就是毛毛雨啊。

生or不生,这是个问题,但不是个可怕的难题。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