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丹青绘小康——定西通渭书画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记 翰墨丹青怎么读
发布时间:2021-04-11 19:30:49
发布时间:2021-04-11 19:30:49
翰墨丹青绘小康——定西通渭书画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记,翰墨丹青绘小康——定西通渭书画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记书画装,山东省青少年翰墨丹青绘小康书画大展获奖怎么查询?,翰墨丹青绘小康——通渭书画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记,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翰墨丹青绘小康 通渭书画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记本报记者丁陆军
定西市通渭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区之一。虽然自然条件严酷恶劣,但这里的人们凭着对书画文化的热爱,战天斗地,坚韧不拔,锻造了“耕读、坚韧、进取”的通渭精神和崇尚耕读、钟情书画的人文情怀,书画成了通渭人居家立业的必备“硬”条件。源远流长的中华书画优秀传统文化和翰墨丹青,在这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进入新时代,通渭人民把对书画的热爱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让书画从修身养性变为艺术产品,大力发展书画产业,有效改善和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水平。翰墨丹青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一支“劲旅”。
典型:精选产业发展排头兵
张万昌是通渭悦心书画城以经营字画为生的众多农民书法家之一,是当地典型的农民书法家。他的收入九成来源于自己的书画,家里七口人的开支全靠他的书法工作室。三个孩子先后上高中、大学,“每年的硬性支出5万多元,外加房租2万元,一年下来没10来万元的收入,日子就没法过。”
对张万昌来说,创作书法和出售自己的作品同等重要,价钱是一个因素,还要看对方对书法的了解情况,如果碰上一个书法同行或爱好者,他也会免费赠送一幅,哪怕这幅画市值上千元。
在通渭,像张万昌这样的农民书画家及民间文化艺术者多达10余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书画文化产业的人员达3.8万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书画艺术日渐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之一,人们对书画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通渭书画创作及书画从业人员的队伍也逐年在增大,书画交易市场不断成熟,书画产业随之发展壮大。
心灵手巧的通渭人还用麦秆作画,可谓点草成金。麦秆画因其制作材料为麦秆而得名,起源于隋朝年间,属宫廷手工艺品,文化部将其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麦秆画融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很难。
今年52岁的冉艺飞是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的传承人,也是通渭县麦秆制作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她每年能卖出400多幅麦秆画,收入10多万元。她通过麦秆画成了当地的富人和名人,在她的带领下,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学习作画,出售画作的收入成为家庭日常开支的重要来源。
由于书画艺术氛围浓厚,群众基础广泛,通渭拥有发展书画产业的独特优势。目前,通渭县的书画创作人员在全国县份中数量较多,全县有中美协会员6人、中书协会员43人,甘肃省美协会员84人、甘肃省书协会员105人,县级以上书协、美协会员1200余人。有文化企业80多家,画廊装裱店、培训机构及文房四宝销售店800多家,书画经纪人2600人,民间书画收藏总量达280万件,年书画交易额达10亿元。
自2011年以来,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通渭连续成功举办了8届书画文化艺术节。规划建设了悦心国际书画村、悦心美术馆、书画文玩城等一批重点项目,注册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收藏家协会、文房四宝协会、教育书画协会等13个行业协会。由于文化企业、画廊装裱店、书画培训机构及文房四宝销售店规模庞大,书画创作人员数量可观,书画交易额连年攀升,群众参与程度逐年增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通渭现象”。
培训:扩充产业发展新力量
人才培训平台是通渭着力打造的文化产业四大平台之一,通过“墨香校园”建设,从孩子抓起,承传优秀书画艺术。通过基地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通过加大对农民书画技能的培训,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增加收入。
正在接受培训的通渭县平襄镇安岔村村民安军伟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多亏了县书画院的帮扶,动员我参加了书画装裱培训班,让我这么快就熟练掌握了书画装裱技术,找到了致富门路。我已经在县城租好了店铺,开张后准备靠这门技术养家糊口。”
书画装裱培训教师黎晓凤认为,这期书画装裱培训班一半以上的学员已经娴熟掌握了书画装裱流程技艺,“还能根据书画的不同品类、不同幅面规格设计裱件款式和搭配镶料,独立完成的品件让人搭眼一看就觉得既规矩又舒服。”
据通渭县书画院院长、县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晓燕介绍,为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实施书画文化扶贫工程,县上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书画培训班、书画装裱培训班“种文化”,让更多文化扶贫“受惠者”变身为文化“建设者”。
(转2版)
以上就是翰墨丹青绘小康——定西通渭书画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记 翰墨丹青怎么读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上一篇 : 爱爱中的100条神回复 问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