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句话,十有八九都是自欺
在我的离婚主题系列文章之第一篇的开始,我就提到了这个观点:“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在心理学的视角上,是一种自我欺骗。因为人性从本质来说就是自我的。这个世界上所谓的无私,其实是一种幻象。就是雷锋,他为他人做好事,也是因为愉悦而做,而非因为痛苦而去做。就算是受虐狂,也是因为将痛苦转为快感,才会乐此不疲。
爱首先是由我们的内在的>情感模型决定的,因为这个模型千差万别,就构成了千差万别的外在世界。
一个孩子的一生是由他第一次跌倒开始算起,摔倒那一瞬间,一个妈妈的内在小孩的痛,决定了这个妈妈体验到这个孩子的痛,如果这个妈妈小时候,得到了足够好的照顾,那么她就会用靠近这个孩子体验的方式安抚这个孩子,如果妈妈小时候每次跌倒的时候受到的是忽视甚至羞辱,那么她可能要么夸大这个痛苦,要么缩小这个痛苦,而无法如实地面对这个痛苦。
我们往往用想象来取代现实,最糟糕的是,我们对此毫无觉察。
在离婚的时候,我们就往往会用自己的内在的世界来覆盖外在的世界。我拿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他人的痛苦,这往往造成我们会制造出孩子的痛苦。而孩子对离婚的定义完全是由父母来制定的。
离婚的可怕是因为它会触及到人类最根本的伤痛,那就是分离焦虑。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死,而是关系之死。
离婚对哪一类人是最致命的?
离婚对两种人最有威胁。
第一种人:救命稻草型(主题——空洞、乏味的自体与抛弃和冷漠的客体)
这样的人往往在小时候遭遇过依恋的创伤。所谓创伤,就是一再伤过,就不要再提起。这样的人,往往对小时候的记忆是比较淡的,你问她小时候的事情,往往都会不太记得。她能记得的事情可能都从初中开始。第二个特征是她在描述自己的情绪的时候,经常会说: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情绪就来了。第三是没有和恶性情绪相持的能力,一想到要被抛弃,立刻就会崩溃。
她们经常说的话就是:如果离婚,我该怎么办?我会孤老一生,最后死了都没人知道!离婚对她或者对孩子来说就是世界末日。
这样的人往往在幼年没有什么真正的爱,尤其是精神层面的爱。幼年的爱如此贫瘠,所以她对幼年的记忆也是一片空白,没有爱,就只能冬眠。对她们来说,>婚姻是她人生中真正依恋的巢穴,也是她唯一能掌控的家。她们对爱,就像是刚出壳的小鸭一样,见到第一个能动的物体就会认其为一生的父母。对她们来说,婚姻就是她们第一次从缺乏爱的世界中醒来见到的第一个可以依赖的世界。
对她们来说,爱就是单行道,一旦体会到一次被照顾、被呵护、被体贴、被理解、被在乎、被欣赏、被认同、被心疼、被承认和被接纳……的感觉,她就很难回到冬眠的世界了。
于是她就像是被剥开了蛋壳的小鸡,被扔到茫茫大雪里。
婚姻对她来说就是唯一的人皮,没有这张皮,就会露出她的内在的母爱的空洞。爱就是这样,一旦从冬眠醒来,就很难被催眠了。
因为她之前的依附创伤都是被压到潜意识里了,婚姻的分离,对她来说就要面对当年那些无法承受的时刻,每一次她对父母之爱的渴望的被拒绝的痛,都会在她内心复活,这是千刀万剐之痛,这是形销骨立之空,婚姻这张人皮一旦被剥离,我们看到的她的灵魂,只剩下骷髅一具。
第二种人:无地自容型(主题——羞耻、挫败的自体与充满评判的客体)
她们离婚也是被剥掉一层,但被剥掉的不是皮,而是衣服,婚姻对她来说就是遮羞布,一旦这个遮羞布撤掉,她就要面对过去的很多耻辱感。这些羞耻感往往来自小时候,每一次她想要主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都要被打击;或者每一次她想要自己想要的,都会被打击。
前者会影响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后者会影响到一个人对于付出和依恋的态度。
比如丈夫要离开妻子,这个时候,主动性被打击的人,往往会这样和自己对话:我是个没有能力的人,我没有办法>挽救婚姻,我也没办法过离婚后的日子,我没法照顾我自己,我以后的生活就是一个悲惨世界,我不是好妈妈,我不是好妻子,我是个只有负能力的人,我是个脆弱的愚蠢的充满了缺点的丑陋的家伙,我是“三无先生”(无力感、无望感、无助感)最宠爱的伴侣。
在依恋方面受伤的人,会这样和自己对话:
我不能说我需要他,我不能我害怕失去他,如果我表达出需要,多半会被拒绝,不,一定会被拒绝,一旦拒绝我就完蛋了,我怎么能说我离不开你呢,我太贱了,我的需要太龌龊、肮脏,我就像一个蠢货一样……
可想而知,一个人反复这么催眠自己以及他人,她在上挽救的战场之前就已经被内耗到衰竭了,婚姻一定完蛋。
分离有两种,一种分离是有奶就是娘式的分离,没有奶就是死。第二种分离是和娘分离。离开娘就是死。
前者的分离可以泛化于一个人的生命的所有领域,只要和分离有关,哪怕是倒垃圾可能都会引发一个人的痛苦,第一种人和第二种人都会有这种恐惧,她们恐惧的不是这个人的离开,而是离开本身。
这种分离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修复的,因为她们伤到了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感,没有信任感就没有了在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础。比如我们每天早上出门,是相信自己是可以活着回家的,虽然我们都有被车撞死的概率,但我们的安全感还是足以压抑这种焦虑,可以保证一天的心情的平稳。
但有些人没有存量去压抑这种不安,于是每次出门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生离死别”——很多宅男或者说恐人症的患者,他们的安全感存量太低,就没有办法应对这种小概率的焦虑了,或者说他们的创伤耗掉了太多能量,让他们失去了基本的应对社会的能力。
当我们无法应对这三种分离所导致的痛苦(空虚、自卑、对表达依恋的恐惧)时,如果不想崩溃,又回不到冰封状态,而又没有人可以帮助我们容纳这些剧烈的痛苦,往往我们就会把这些倾泄给身边的人。比如很多被>出轨者会反过来同情出轨的丈夫,自己却什么感觉都没有。但因为这个弯转得太大了,所以没有把这份弱小感投射给孩子更便利。孩子本身是弱小的,孩子本身是愿意表达需要的,往往孩子随口一说爸爸在哪儿,就会引发妈妈的一场泪雨。
第一种人会强化孩子离开爸爸就没法存活的主题,第二种人会强化孩子没有爹就没法应对外面的世界,或者会强化孩子没爹就会有巨大的残缺感以及丧失感。
其实这三种主题孩子可能都会有,但有多少呢?基本上讲,对孩子有根本影响的是父母情绪的稳定性,然后就是生活的秩序有没有被打乱,以及被打乱了,如何修复。比如搬家、换学校乃至换抚养人,当然父亲如果在孩子的关系中出现的时间少于38%,这种存在感,也会对孩子有影响的。
所以,其实,决定一场离婚对我们人生影响的,就是我们到底有没有能力面对剥皮之痛,和剥衣之痛。我们如何正面这个问题,而非让孩子来承受自己无法承受的巨大痛苦,然后让孩子接受我们的催眠,变成我们内心的那个小孩,这是离婚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大的伤害。
解决方案:
1. 支持是主要的工作,包括来自外部的支持和内部的支持。外部的支持是给她很多理性的建议,同时给她很多希望,换句话说,因为她内在是空的,她需要此时有强大的客体充当她的救命稻草,来应付失去婚姻这张皮的痛苦。咨询师也好,身边的朋友也好,要能有人把自己借给她用,就像一个婴儿如果没了奶,就要赶快找个奶妈,在孩子还没有陌生人意识之前,她们是有奶就是娘的。
2. 我们需要进行三个建设。第一是干预策略。我们离婚后最大的敌人不是前夫,也不是艰难的生活,而是总是让我们爆掉的情绪,这种情绪一旦来临,如果我们任由它兴风作浪,那么结果一定是很惨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对自己说这样的话:我决心掌控情绪,首先要了解情绪,了解它是如何说服我,让我得上“消极病”的,让我和“三无”先生成为最佳伴侣的?我最吃情绪对我说的哪些话。
3. 第二就是重新评估:我离婚真的这么惨吗?现在我过的比离婚前还惨吗?离婚后起码省心了。而且,我何必做畅销品?我要找的是一个>老公,不是一堆老公,那些只喜欢小鲜肉的>男人我找他们干嘛?那些男人就算和我结婚,我的婚姻还不是灾难?这个世界一定有足够情商的男人等着我。因为我的年龄虽然伤及我的容颜,但却增加了我的>女人的味道。如果我现在少了女人智慧,我就需要从中学到如何更好的绽放……这些话的核心就是“自我赋能”,用正面的方式和自己沟通,不断给予自己能量,但这不是自欺,而是客观如实地跟自己对话。这种对话最好时要从咨询师那里获得的,因为一开始我们几乎没有这个模式。这模式要建立起来,起码需要100天时间。
4. 第三就是深度觉察自己的内在模式,这涉及到成长的部分了。到了这个层面你就可以深入解决你的原发的创伤,当你这部分伤好了以后,你的人生就是另一个景象了,你就会催眠自己也催眠他人你是如何有魅力和有吸引力的人的了,你就能走出痛苦,而非将痛苦传递给下一代了。
还是那句话,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为了进化,没有进化就没有适应,没有适应就会被灭掉。没有人可以逃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
所以,奔跑吧,姐们,所有的痛都是值得的,只要你愿意长大。
以上就是离婚对哪一类人是最致命的?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