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子文摘的微博,人类婚姻史,人为什么要结婚?梳理人类婚姻史后得出的答案,人为什么要结婚?,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作者:二毛
人为什么要结婚?
人们总是说,结婚之前要想好,否则婚后问题多多。但最大的问题是:很多问题结婚之前根本就想不到啊!
其实领证前我也想了很多,比如:世界上什么时候有了婚姻这种东西啊?婚姻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啊?婚姻的意义对于男女双方来说有什么不同啊?是哪个规定一个人只准有一个老公(老婆)啊?爱情之于婚姻到底有多重要啊?
婚姻制度的发展史
从古至今,婚姻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男女杂交、血婚制、伙婚制、偶婚制和专偶制。
1男女杂交老实说,这个阶段的男女交往模式还不足以称其为“制度”。
因为人类初始、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对伦理、道德还没有形成观念,加之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恶劣,什么洪水啦、野兽啦、疾病啦、饥饿啦,人很容易就嗝儿屁了,所以那时候人的全部生活目的就是求得生存和繁衍,而毫无限制的杂交能够最大限度地繁衍人类,也就是通过放宽生产条件来抵消人口的损失,保证活着的人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那么这个“毫无限制的杂交”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性交对象不固定,性交对象的数量和年龄不固定,并且没有亲疏之分。也就是说,兄弟姐妹(甭管是亲的、表的还是堂的)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甚至祖父母和孙子女之间都可以有性关系。艾玛,想象一下那画面,停笔捂脸,让我冷静两分钟……
(两分钟后)
总之,只要是活的男的和活的女的就可以XXOO。人真是一个比禽兽还要禽兽的物种。
2血婚制
人类在这种杂交状态下狂欢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原始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和体质的人干起活来的状态和效率是有差别的,所以在劳动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按年龄、性别或体质强弱不同来分工。
同时,人们还发现不同年龄的人在生理条件上是有悬殊的,比如啪啪啪的时候,光从体力这一项来说,老的就没年轻的好使。这个发现使人们的性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同行辈亲属间的两性关系开始遭到排斥(我认为主要是小的们不愿意了),慢慢地只在同一群体的兄弟姐妹间进行两性交合。
有了限定就可以视为一种行为规范了,这也是人类社会最先确立的婚姻制度,不过这种婚姻是若干兄弟和若干姐妹的相互集体通婚,找对象的大范围缩小了,但数量依然不定。
在男女杂交和血婚制时期,人类基本依靠本能在生存和繁衍,男女地位相当,或者说,在随时消灭人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下,男女都没有什么地位可言,大家只能抱成一团来抵抗大自然的扫荡,使劲儿啪,使劲儿生,使劲儿活。
3伙婚制
在血婚制又盛行了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非血缘家族的男女所生的后代肤白貌美、英俊挺拔、身体倍儿棒,血缘家族的男女所生的后代有时候胳膊腿儿多,有时候胳膊腿儿少,很是诡异。
很久很久以后,一位名叫达尔文的同学总结出一个规律来:“自然选择每时每刻都在满世界地审查着哪怕是最轻微的每一个变异,清除坏的,保存并积累好的,改进着每一种生物跟有机的与无机的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
于是在自然选择法则面前,人类婚姻制度迈出了可贵而关键的一步:排斥和限制近亲婚配。青年男女的婚姻变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一群女孩与一群男孩的群体性婚姻(注意是“一群”),称为“伙婚”。
伙婚制的出现也导致了原始群落向氏族社会的转变。在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婚姻关系不明确,女性从事大量的劳动,并作为世系的确定基准,故而受到普遍尊敬,但此时男女还不存在显著的地位差别。
4偶婚制
纵使皇帝有佳丽三千,媚娘有男宠无数,其中必然有他/她最为喜爱的一个。
所以,早在“伙婚”制开始时,就已经出现主夫主妻的形式,就是一个女子在一群丈夫中有一个主要的丈夫,一个男子在一群妻子中有一个主要的妻子。但此时的男女双方还不能独占对方,双方都有权利与别的异性交合,类似于一个礼拜有五天和主要对象生活在一起,而余下两天和其他次要对象玩一玩的状态。
偶婚制是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晚期的产物,男子住在主要的那个老婆家里,还要参加女方氏族的生产活动和抚养子女(此时男女交配已经不那么混乱,可基本确定孩子他爹是哪一位,但也不是那么精准),财产一律上缴充公,一旦“离婚”,处境十分狼狈。在这个阶段,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是高于男性的。
5专婚制
前面说了,偶婚制下,夫从妇居,还要参与劳动,在这个过程中,男人所具备的生理素质的优势开始日益显现,较之于女人,他们干活更多、赚钱更多,逐渐成为了生产劳动和财富积累的主力,这使得他们在家族中的地位日渐拔高,甚至超过了妻子。
但是,钱一多问题就来了。母系氏族中的男性的劳动成果是由女方家族成员共同享有,也就是说,他们的财产大部分让小姨子、小叔子、侄儿、侄女给分了,这要换谁也不乐意啊!所以他们要求建立一夫一妻制家庭(看!是男人要求一夫一妻的!),好让辛苦赚来的钱能够留给自己的嫡亲子女。
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男人在农业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中逐渐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在家庭中有了专制权,后来就演变成了女子嫁到男方家,工作被限于家务劳动,身心束缚于家庭内部,最终沦为男人们传宗接代、满足性欲、做辅助性劳动的工具(写到这里简直想仰天长啸)。
不知各位看完这段婚姻制度演变史后作何感想,反正我是又喜又悲,喜的是人类文明的从无到有,悲的是女性地位的由盛转衰。
爱情与婚姻的关系
在上述婚姻发展史中,由始至终没有出现过“爱情”两个字,只觉婚姻制度发展到今天依然完全是为维护以生殖为目的的性关系而服务的。
一项前苏联的调查发现:在15000名调查对象中,有70%-80%是因爱情而结合的,这部分人婚后百分之百不幸福(是不是大吃一惊?是不是颠覆了你的原有认识?);15%-20%是因为人人都结婚才结婚的,这部分人中有一半感到婚姻幸福;还有3%-10%是因个人利益而结婚的,这部分人十之七八不幸福(连因利而婚的幸福指数都比因爱而婚的要高)。
并且,还有其他统计表明:由自由恋爱而导致的婚姻的离婚率是最高的。
在我们一贯的观念里,只有爱情能确保婚姻幸福。结果可能恰恰相反,在维系婚姻的众多要素中,爱情是一个影响系数最小的因素。
通过爱情搭建的无形关系是一种非常不稳定、容易生变的关系。爱情是一种充满浪漫色彩的感觉,这跟婚姻的世俗性质可以说是格格不入。我们无法预测,甚至也无法控制爱情何时生、何时灭。相比之下,以经济为核心的依赖关系和以孩子为纽带的合作关系反而更为牢固。
我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本身要表达的就是婚姻为死去的爱情提供了一个葬身之所,而大多数人却把它跟“婚姻是爱情的终结者”等同起来,认为是婚姻葬送了爱情。
实际上,爱情和婚姻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必须的联系(请不要误解为爱情和婚姻之间不应该有联系),有没有婚姻,爱情都要生长、死亡、再生长、再死亡,循环往复无止尽。就跟人一样,死亡是由其自然属性所决定的,有没有坟墓都会死。我们不能因为不敢正视自己的薄情寡义,就赖婚姻害死了爱情,这委实不公道。
有人说婚姻的三要素是:爱(精神的)、性(生理的)、钱(物质的)。
我认为的婚姻三要素是:责任、尊重和物质。
我感觉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婚姻里,尤其是上一辈和上上一辈,婚姻的双方都把对方当成一种资源在占有,男人占有女人的性能力、生育能力和处理家务的能力,女人占有男人的性能力、生产能力和处理外务的能力,而不是把对方视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个体,应当拥有一个人可以拥有的全部感情和感受,应当享有一个完整的人应该享有的完整的权利。
这就使得婚姻对于男人来说成了永无休止的养家糊口,对于女人来说就是漫无边际的做家务、带孩子,还有双方同样难于启齿的性压抑。难怪弗洛伊德说,婚姻是精神上的折磨和生理上的剥夺。
如果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仅仅是因为爱情,双方各自掌握自己的收入,不涉及共同财产的分割问题,没有子女需要抚养,双方关系不需要约束力,可以随时重回择偶市场,那么婚姻(这个婚姻是指目前的婚姻制度,不排除发展出更为科学和人性化的婚姻制度)确实没有存在的必要。
人为什么要结婚
从婚姻制度发展史中我们已然能够获得这样的认识:婚姻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组织和社会制度,其存在原因是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不能自行繁殖,其存在目的是为人口再生产提供有序的社会保障。并且,它和其他制度一样,都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来决定的。
所以,人为什么要结婚?
是为了社会稳定、祖国繁荣、人类生生不息。
那么,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会永远存在下去吗?
至少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一夫一妻制更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但我相信(虽然相不相信都没个卵用),婚姻制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一如它之前的发展演变之路,直到男女两性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为止。又或许,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最终可以脱离一切非情感因素的干扰自由选择是否需要婚姻,而不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并且也能够有序地生息繁衍。
时至今日,社会风气日渐开化,女性经济日渐独立,婚姻的社会意义已经远大于它对于个人的意义。尤其在中国,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是:婚姻对于婚姻双方父母的意义,远大于对于婚姻双方自身的意义。
设想有一天,社会发展成了这样:无论男人或是女人(尤其是女人),不论结婚、不婚还是离异,不论生孩子、不生孩子甚至单身领养孩子,他们的父母凭养老金可以安度晚年,老年生活丰富多彩不会觉得孤独寂寞,他们的孩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自己和家人都不会受到来自别人的任何舆论非议和差异化对待。
到了这个时候,除了感情驱使我们和某个人结婚,我们并不需要为了其他目的把自己未来的一切可能性都与另一个人绑在一起,也就是说婚姻(这时候的婚姻就是我所说的更科学、更人性的制度)的意义只为表示双方愿与对方共度余生的决心。
让婚姻回归感情功能,应该是婚姻制度最好的归宿。这属于社会问题,主要还得依靠政府通过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
作者二毛,女,刚刚走入婚姻殿堂
以上就是人为什么要结婚?梳理人类婚姻史后得出的答案 不知道人为什么要结婚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